装配科技公司:传承“三线”精神,锻造科技装配新力量
本站消息 奋进强国路,阔步新征程。为适应新时代发展,拓展“五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装配科技公司肩负起光荣使命。2024年6月,在集团公司指导下,我给自己起了一个符合发展定位的名字,并正式更名为中铁十五局集团建筑装配科技有限公司。此次更名标志着公司开启了聚焦建筑装配科技,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溯源:专业之路的嬗变与坚守
回望来路,为对标行业一流,走实专业化发展之路,我们的名称和“娘家”历经变迁,从最初的铁路新线运输处、铁道部都匀桥梁工厂、贵州中铁路桥工程有限公司、中铁十五局都匀桥梁工程有限公司,到中铁十五局第六工程有限公司、中铁十五局路桥建设有限公司……每一次变更,都铭刻着探索与奋进的足迹。如今,公司核心业务凝练为三大拳头板块:制运架铺、两铁轨道、工业制造。
工业制造的血脉,可追溯至1958年3月,为支援国家“三线”建设,铁道部都匀桥梁厂应运而生,诞生在风景秀丽的贵州都匀七星山下,七星簇立若莲瓣,青翠如黛,拱如北斗星,成为铁道部直属七大制梁场之一。
传承:永不褪色的“三线”爱国情怀
历史是奋斗者的坐标系。铁道部都匀桥梁厂的诞生,正是响应国家打通大西南战略通道的号召,肩负起轨下混凝土结构构件重要生产供应基地的重任。无数“三线人”毅然告别相对优越的城市生活,扎根都匀山区,只为让年轻的共和国挺起钢铁脊梁。
据建设者们回忆,工厂由原贵阳铁路局都匀混凝土预制工厂和铁道部基建总局都匀机械厂合并组建。厂区初建时,沙包堡和清泰坡一带还是一片泥泞的稻田,剑江河畔偶有豹子等猛兽出没。成家的老师傅们携家带口,住在厂区旁搭建的简易“干打垒”棚屋中。然而,艰苦的生活工作条件,丝毫未能磨灭他们炽热的报国激情。他们发扬“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用辛勤的汗水浇灌了交通强国的宏伟事业。
正是因为有了这支自力更生、吃苦耐劳、能攻善战、敢打敢拼的职工队伍及家属劳务力量,企业走出了一条艰难曲折而光辉灿烂的科学发展之路。正是因为有了他们肩挑背驮,一袋袋运送砂石料,一根根搬运钢材,才能在川黔、贵昆、成昆、湘黔等铁路大会战中,供应的桥梁和轨枕占据半壁江山。企业因此荣列《贵州省100家大中型骨干企业名录》,并曾迎来国家领导人的亲临视察与慰问。
铭记:历史的回响与未来的召唤
曾几何时,工厂八百米主干道上,元宵灯会流光溢彩,多姿多彩夜放花千树,嗨翻全城游人如织,盛况空前。如今,流连驻足于“都匀三线建设博物馆”的厂史展区,那些泛黄的文字图片,以及静卧的“上游型”蒸汽机车,无声诉说着企业的峥嵘岁月,让后人得以触摸企业发展的厚重脉络。
历史辉煌铸就基石,“三线”精神薪火相传。站在新起点上的中铁十五局集团建筑装配科技有限公司,必将铭记初心,传承红色基因,以科技赋能传统产业,以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在奋进强国路、阔步新征程的伟业中,续写更加璀璨的时代华章。
(中铁十五局装配科技公司 李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