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过小年
一年又一年,又到过小年。时光匆匆,岁月如梭,转眼就到腊月二十三了。
腊月二十三,我们华厦子孙尤其是怀川人又称小年,咱们山阳人也把小年叫作祭灶节、灶神节等,可见对小年的重视程度非同一般。我国南北方过小年不是一天,北方是农历腊月二十三,南方是农历腊月二十四,这里还有一个民间传说,是一个有趣的故事。
传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幼儿时家里很穷,他当过和尚要过饭,还给富裕人家放过牛。有一年腊月二十三,他想去买点肉过年,一摸口袋,空空如也,贫穷的分文没有,于是他想到了赊账。他来到凤阳县城大街上的一家肉店,向老板表达了他的诉求。老板蔑视地斜着瞟了他几眼,见他一副寒酸样,不屑地说道:“没钱还想吃肉,你做梦娶媳妇——净想好事!”那时候的猪头比较便宜,他就恳求老板赊给他一个猪头,待有钱了再还上。老板也是狗眼看人低,连连摇头摆手不耐烦地说:“不行不行,你快离开,不要耽误我做生意。”朱元璋看透了世态炎凉,忍辱含羞离开肉店回到家里。家徒四壁的他听着门外传来零星的爆竹声,看着冷冰冰的灶台,含泪在墙上写下了一首打油诗:“可怜可怜真可怜,别人过年我无年。赊肉不给也作罢,猪头也得要现钱。有朝一日我称帝,老子让过两个年。”人无志不立。此处看到朱元璋像黄巢的咏菊诗中“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的英雄气概,再看到波浪椎中的张良羡慕秦始皇车队仪仗威严的目光:“大丈夫理应如此!”陈涉:“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听到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的吟唱、看到韩信“卧薪尝胆”的决心与毅力,定要扭转乾坤,使沧桑巨变,令人刮目看我。
后来他投奔了元末起义队伍,在首领郭子仪的提携下进步很快,郭子仪病逝后,他取而代之,攻城略地、勇往直前,一步步走向了人生巅峰,夺取了江山,当了明朝的开国皇帝。这时,他想起了当年写在墙上的打油诗。为了证实自己说话算数,决定每年过两个年,于是颁布圣旨,定腊月二十三日为小年,正月初一为大年,并让邮差立即传圣送到全国。尽管邮差快马加鞭、马不停蹄、日夜飞奔地接力传递,但由于路途遥远,圣旨传到南方已是腊月二十四,因而南方是腊月二十四过小年,习俗流传至今。
传说归传说,这是文人墨客编撰的茶余饭后的笑料与谈资,属于野史、演义之类的文学。正好适应人们“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世事无常的客观现实心态,也具有一定生命力,因而流传至今,成为了千古励志的好故事,更成为了准备各类年货过大年的理由与开始。
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小年其实始于东汉。东汉人崔定在《四民月令》中记载:“腊明日更新,谓之小岁,进酒尊长,修贺君师。”小岁就是小年。“小年灶神欲升天,面见玉皇评人间。待到众仙下凡日,天地双界尽开彰颜。”古今有许多诗人歌颂小年,最早的当属北宋丞相吕蒙正,他有一首祭灶诗:“一碗清汤诗一篇,灶君今日上青天。玉皇若问人间事,乱世文章不值钱。”后来又有许多诗文写小年,小年便和大年一起被列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尽管我国各地祭灶的方式不同,习俗各异,但都是祭灶神,也叫灶王爷。人人都要吃饭,吃饭才能活下去,才能生存,才能干事业。家家都须有锅灶,否则就不称其为家。人间烟火,家是居住生长之地,民以食为天,因而家家都要有炉灶。炉灶有砖石砌成的,有土块垒成的;有在屋里的,有在屋外的;有烧煤的,有烧柴的,家家炉灶都冒烟。自国家进入现代化建设以来,烧汽、用电、用油的,因地制宜,各不相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无论锅灶搭建在哪里或用什么方法做饭烧汤炒菜,灶火的使用管理都是天大的事,若粗心大意造成火灾,势必给家庭造成灾难与损失,严重的会家破人亡,倾家荡产。因而,敬奉灶王爷、灶王奶奶是每个家庭过年前的重要活动,直到今天,乡下许多农户还是这样。城里的老年人有的会继承这一做法,年轻人未必会这样,因为时代在变迁,有些传统的东西已被电子产品代替,有的年轻人看起手机、电视就什么都不管不顾了。
我记得儿时的乡下,家家都敬灶王爷、灶王奶奶,家里常年贴着灶王爷、灶王奶奶慈眉善目的彩色油画。两边还有对联:“初一五更来,二十三月去。”有的写:“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也有的写:“四味盐为主,五行水在先。”横批则写着“一家之主”“阖家平安”“小心灯火”等。过年在灶王爷牌位前烧香磕头是必须进行的程序,尤其是腊月二十三,这一天,灶王爷、灶王奶奶要上天,分别向玉皇大帝、王母娘娘汇报一年来的工作。为了让他们多讲好话、不讲坏话,就要洗手烧香、磕头跪拜,供上芝麻糖或油饼,让他们吃甜食,同时还给他们准备好路上的干粮,一般是18个,或把饼切成18块,因为灶王爷、灶王奶奶腊月二十三上天,初一五更天不亮才回来,期间除了让他们在路途上吃,还要多捎些给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尝尝,让他们来年多施恩露、风调雨顺。所以,我们山阳地域有句歇后语叫:“灶王爷的干粮——有数的。”
儿时,我们家的灶王爷、灶王奶奶画像是敬在距炉灶不远的墙上。画像下有两个木桩横打在土墙里,木桩上放块小木板,小木板上放个小香炉,香炉里装着细沙粒,把三根香点燃后插入香炉,香炉前或两旁摆放着供品。磕过头、敬罢灶王爷、灶王奶奶后,大人会给儿女们每个人一个芝麻糖或一小块油饼,那个外表粘满芝麻的芝麻糖,又香又甜又脆,前边咬一口,后边的就酥了。为了防止掉到地上,就得赶快用小手接住,掉的碎渣,一仰头放到嘴里,一丁点也不浪费。若是油饼,在衣襟上擦把手,拿着就吃,真香啊。现在回想起来还会流口水,吃完一块还想吃,可惜没有了。姊妹们多,能分到一两小块吃就算有口福了。
现在,情景变了,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要求标准也越来越高了。一些人为了身体健康,不愿吃甜食了,担心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发生。买两包芝麻糖,供奉过灶王爷、灶王奶奶后就放入冰箱,一放就是几个月,再无吃它之念头,直到超过保质期造成浪费。绝大部分人还是十分珍惜的,他们在小年期间,购买些芝麻糖、糖葫芦、油饼之类的食物,自家吃或送亲友,相互祝福,兴高采烈迎新春,红红火火庆来年,一派欢乐吉祥的幸福生活景象。
(中铁十五局二公司退休职工 秦世江)